现代健康报 > 健康科普
手术室温度低?护理团队的保暖有方!
2025-07-08
作者:何正霞
作者单位: 赤水市人民医院

很多人第一次走进手术室,最直观的感受不是紧张,而是冷。冰冷的空气让人不由得打个寒颤,有些患者甚至在术前检查时就提出疑问:“为什么手术室这么冷?”更有患者术后出现发抖、牙关打颤、手脚冰凉等不适,让人担心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这并不稀奇,手术室温度低是有科学依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只能硬扛寒冷。护理团队早就为“温度战”准备好了多重应对方案,目标就是让患者在接受手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心。

一、为什么手术室那么冷?

手术室之所以维持在较低温度,最根本的原因是控制感染。细菌在低温环境下活性较低,温度越高,细菌繁殖越快。为了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降低术中污染风险,手术室一般会保持在20℃左右。有些特殊类型的手术,如骨科、神经外科等,对环境洁净度要求更高,温度控制得也更严格。

手术室中的各种高精尖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维持低温有助于设备稳定运行,也为医护人员长时间操作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虽然这种低温对医疗安全至关重要,却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生理挑战,尤其是年纪较大、体质较弱或手术时间较长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体温下降的问题。

二、护理团队的“暖心”措施

面对低温,早已不再需要“被动挨冻”。现代手术护理中已经发展出一整套系统性的保暖措施,从患者进手术室前到手术完成离开,全流程都充满了温暖的设计。

1. 手术前:提前准备热身

手术开始前,护士会根据患者体质、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情况,评估是否有低体温的风险。如果是体质较弱或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会提前开启保暖措施,比如给予保温棉被或保暖衣物,减少体表热量流失;使用温热的输液液体,避免冷液体进入血管造成“体内降温”;将手术床预热,使患者躺下时不至于感受到突如其来的“冰冷”……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都是为了减少术中温度波动对身体的影响。

2. 手术中:保温技术齐上阵

进入手术室后,患者可能需要暴露身体某些部位进行操作,如何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进行保暖,是护理团队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

覆盖未手术区域:除了手术部位外,其他身体部位会被专用保暖毯或薄棉被覆盖,尽可能减少热量流失。

使用热风毯:在一些大型或高风险手术中,会使用“强制空气加温装置”,俗称热风毯,将温暖的空气持续吹送至患者身上,效果类似“暖风机”,但更精准安全。

加温输液:手术中需要输液或输血时,护士会使用加温设备将液体温度调节至接近体温,避免冷液加重降温风险。

监测体温变化:手术过程中,护士会实时监测患者体温变化,一旦出现低体温趋势,会立刻调整加温措施。

这些看似默默无闻的操作,其实构成了一道道“隐形屏障”,在不被察觉的同时守护着患者的体温稳定。

3. 手术后:继续温暖护航

很多患者术后会在恢复室醒来时感觉“发抖”,这其实是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完全恢复导致的暂时反应。护理人员会视情况继续给予保温毯覆盖,必要时使用热水袋或红外线加热灯进行局部保暖,或使用退热镇静药物帮助减轻术后颤抖症状。同时护士还会继续观察体温,确保在术后早期尽快恢复正常水平。

三、哪些人群更需要重点保暖?

并不是所有患者对寒冷的反应都一样,一些人群在手术过程中更容易发生体温下降,护理团队也会给予更多关注。比如老年人由于代谢减慢、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受冷;婴幼儿皮肤薄、体表面积大,体温流失更快;体型瘦小或营养不良者脂肪储备少,也更容易感到寒冷;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由于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功能,更容易出现术中失温。

结语:冷中有暖,细节见爱

手术室的温度冷,是科学决策下的必然选择,而护理团队的每一项保暖措施,则是对患者身心冷暖的温柔回应。温度虽然无声,但护理人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份准备,都是在用专业和细心,为患者的安全和舒适保驾护航。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现代健康报”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特别声明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569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