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健康报 > 健康科普
肥胖不是吃出来的?医生告诉你真正的原因
2025-07-08
作者:刘军
作者单位: 桓台县中医院内分泌科

在大众认知中,肥胖往往被简单归结为“吃太多”,只要控制饮食就能轻松瘦身。然而,医生指出,肥胖的成因复杂多样,饮食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

一、遗传因素:肥胖的“先天蓝图”

肥胖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研究显示,若父母双方都肥胖,子女肥胖的几率可高达70%~80%;若父母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几率约为40%~50%。特定基因如FTO基因变异,会影响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导致易胖体质。携带这类基因变异的人,可能食欲更旺盛,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更强,同时身体的能量消耗效率较低,更容易将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遗传带来的影响。例如,即使有肥胖遗传倾向的人,如果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并控制饮食中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也能有效控制体重。

二、生理因素:代谢与激素的“失衡乐章”

基础代谢率低是导致肥胖的重要生理因素之一。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代谢率低意味着身体在日常活动中消耗的能量较少,即使摄入与他人相同的热量,也更容易导致能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此外,激素失衡也是肥胖的“帮凶”。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供能,使得身体误以为能量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摄入更多食物;皮质醇水平升高则可能促进脂肪在腹部的堆积;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使基础代谢率降低30%,导致身体代谢减慢,使得脂肪分解和利用的速度降低,从而引起体重增加。

三、心理因素:情绪的“进食陷阱”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激素会刺激食欲,尤其是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渴望。当人们处于压力状态时,往往会通过进食来缓解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性进食”。比如,很多人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会选择吃甜食或油炸食品来放松自己,而这些食物通常热量较高,容易导致体重增加。此外,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进一步加重肥胖问题。据统计,肥胖者患抑郁症的概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两倍。负面情绪与压力带来的睡眠时间短、入睡困难等不良睡眠习惯,也与肥胖有关。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平衡,增加食欲,导致体重增加。

四、环境因素:现代生活的“肥胖温床”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为肥胖提供了“温床”。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如快餐、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等的大量摄入,使得人们每天摄入的热量远远超过身体所需。同时,久坐不动的工作模式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导致能量消耗大幅减少。比如,每天多坐2小时,肥胖风险就会增加5%。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肥胖产生影响。在一些地区,人们认为胖是有福气、健康的表现,这种观念可能导致人们对肥胖的警惕性降低,忽视健康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社交环境也会影响肥胖,如果周围的人都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或者不注重健康饮食,那么很容易被影响,导致身体发胖。

五、病理因素:疾病的“肥胖信号”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激素失衡,增加了肥胖的风险。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影响食欲、代谢率或脂肪分布来促使体重上升。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现代健康报”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特别声明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569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