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局部扩张形成的囊样结构,因其破裂后可能引发致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被称为藏在脑中的“不定时炸弹”。很多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毫无症状,一旦出血可能出现剧烈头痛、昏迷甚至猝死,严重危及生命。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动脉瘤在未破裂时就被发现,使得人们有机会及早干预,防止灾难性后果。了解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式与治疗方法,对于普通人识别这一隐匿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颅内动脉瘤的成因和分类
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处,尤其是血流冲击强烈的分叉部位,属于动脉壁的局部结构薄弱处被血流长期冲击而膨出形成。动脉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吸烟、长期饮酒、动脉硬化、遗传因素及某些结缔组织病等。动脉瘤按形态可分为囊状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其中囊状动脉瘤最为常见,其外壁极薄,最易破裂出血。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性和未破裂性动脉瘤。未破裂时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一旦破裂往往导致严重后果,故预防破裂是治疗的核心目标。
二、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未破裂动脉瘤通常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偶然发现,个别情况下可因压迫周围组织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或头痛等。当动脉瘤破裂时,典型症状是突发剧烈头痛,常被描述为“人生中最严重的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部强直等蛛网膜下腔出血体征,严重者可迅速昏迷、癫痫或死亡。部分患者破裂出血后会出现反复小量出血,在未明确诊断前容易被误以为偏头痛或高血压性头痛,延误治疗时机,增加再次大出血的风险。因此,一旦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排查脑血管问题。
三、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手段
颅内动脉瘤的确诊依赖影像学检查,常用方法包括头部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适合快速评估是否出血,CTA和MR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而DSA则被视为金标准,能提供最精细的血管图像,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精准依据。对于疑似破裂出血但CT无明显出血者,可进行腰穿检查脑脊液以协助诊断。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医生可以综合判断动脉瘤的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标是防止破裂或再出血,常用方法有显微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外科夹闭是在开颅后用金属夹封闭动脉瘤颈部,优点是治愈率高,适用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且动脉瘤位置表浅的患者。介入栓塞则是通过血管导管将弹簧圈或支架放入动脉瘤腔内,诱导其内血栓形成,从而封闭瘤体,适合不宜开颅的老年或高危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动脉瘤大小及形态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有些风险极低的小动脉瘤可暂时观察,定期随访评估变化。
五、动脉瘤患者的日常管理和预防
对已确诊但暂未手术的动脉瘤患者,日常管理至关重要,应严格控制血压,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以减少破裂风险。要按医嘱定期进行影像复查,密切关注动脉瘤形态变化。家族中有动脉瘤病史的人群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筛查脑血管影像,以便早期发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减少危险因素,是预防动脉瘤发生的重要措施。对已接受治疗的患者,术后应遵医嘱按时复查,预防并发症及再次发生,重建良好生活节律,提高生活质量。颅内动脉瘤虽隐匿但可防可治,早发现、早干预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
1、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现代健康报”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