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健康报 > 健康科普
感染科医生告诉你:抗生素使用的正确姿势
2025-05-21
作者:张在敏
作者单位: 南部县人民医院 感染科

引言

抗生素自问世以来,显著改变了感染性疾病治疗格局,挽救无数生命。然而,随着广泛应用,不合理使用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卫生组织将抗生素耐药列为全球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在临床实践中,感染科医生处于抗生素使用前沿,深知合理用药重要性。本文将全面阐述抗生素使用正确姿势,为规范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1 明确感染类型

区分细菌与病毒感染: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和体征。病毒感染多有自限性,常见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但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感染时,炎症指标常显著升高,如肺炎患者,细菌感染所致者肺部影像学可见实变影,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确定病原体: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如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等。血培养对菌血症诊断至关重要,阳性率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一旦阳性,对病原体鉴定和药敏试验意义重大。在怀疑耐药菌感染时,分子生物学检测(如 PCR 技术)可快速鉴定病原体及其耐药基因。

1.2 精准选择抗生素

参考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指导抗生素选择的重要依据。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抗生素,可显著提高治愈率。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应首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敏感药物,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则无效。

考虑药物特性:不同抗生素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各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但有耳毒性、肾毒性,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谱广,组织穿透力强,对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疗效好,但可影响软骨发育,儿童禁用。

1.3 制定正确给药方案

剂量与频次: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调整剂量。儿童用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如阿莫西林儿童常用剂量为每日 20-40mg/kg,分 3-4 次服用。对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如 β- 内酰胺类),需多次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可每日一次大剂量给药。

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口服给药,方便且经济,如轻度泌尿系统感染,口服左氧氟沙星即可;重症感染或患者无法口服时,采用静脉给药,如严重脓毒症患者,需静脉输注强效抗生素。

2不同场景下抗生素的应用

2.1 社区获得性感染

呼吸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可首选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考虑呼吸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或 β- 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

泌尿系统感染:以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情较轻者,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呋喃妥因等;病情较重或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者,可静脉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

2.2 医院获得性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根据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患者基础情况选择合适抗生素。清洁手术(如甲状腺手术),若手术时间短、患者无高危因素,可不使用抗生素;清洁 - 污染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术前 0.5-2 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多选用头孢唑林等第一代头孢菌素。

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复杂,常为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经验性治疗需结合当地耐药监测数据,选用广谱强效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待病原学结果回报后调整用药。

结论

抗生素合理使用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关键。当前抗生素使用存在过度、不合理联合、疗程不当等问题,带来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增多等危害。感染科医生应遵循明确感染类型、精准选药、正确给药等原则,根据不同场景和特殊人群特点,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加强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教育,提高对抗生素合理使用认识。通过多方面努力,促进抗生素合理使用,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产生,保障公众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现代健康报”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特别声明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569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