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对抗癌症的漫长征程中,肝脏肿瘤始终是棘手难题。传统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治疗方式虽有一定疗效,但也伴随着诸多局限性。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肝脏介入治疗凭借其精准、微创等优势,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手段,被誉为精准打击肿瘤的“隐形手术刀”。本文将从肝脏介入治疗的原理、类型、优势、适用范围以及患者关心的术后护理等方面展开科普,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先进的治疗技术。
一、肝脏介入治疗的原理
肝脏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如X线、超声、CT、MRI等)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材,经皮肤穿刺或人体自然腔道将导管送至肝脏肿瘤部位,通过局部直接给药、栓塞肿瘤血管或消融肿瘤组织等方式,达到治疗肿瘤目的的一系列微创治疗技术。其核心原理在于避开传统手术的大切口,通过微小的创口将治疗器械精准送达肿瘤区域,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二、肝脏介入治疗的类型
(一)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这是目前肝脏介入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肝脏肿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而正常肝脏组织的血液供应则大部分来自门静脉。基于这一特点,医生通过导管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先注入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然后再注入栓塞剂,如碘化油、明胶海绵等,堵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使肿瘤缺血缺氧而坏死。TACE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还可以缩小肿瘤体积,为部分原本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创造手术机会。
(二)消融治疗
1. 射频消融(RFA):利用高频交流电产生的热量,使肿瘤组织局部温度迅速升高至60℃以上,导致肿瘤细胞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射频消融针通过皮肤穿刺精准插入肿瘤内部,在影像设备的实时监测下,确保消融范围覆盖整个肿瘤,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热损伤。该方法适用于直径较小(一般小于5厘米)的肝脏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2. 微波消融(MWA):与射频消融原理类似,微波消融是通过微波天线发射微波,使肿瘤组织内的水分子、离子等高速振动产生摩擦热,进而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微波消融升温速度更快、热场分布更均匀,对于较大肿瘤或靠近重要血管、胆管的肿瘤具有一定优势。
(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当肝脏肿瘤压迫或侵犯肝内血管,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影响肝脏血液供应或胆汁排泄时,可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医生将合适的支架通过导管放置在狭窄或堵塞的血管部位,撑开血管,恢复血管通畅,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和胆汁引流,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三、肝脏介入治疗的优势
(一)微创性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肝脏介入治疗仅需在皮肤上穿刺一个或几个毫米级的小孔,创伤极小。术后患者体表仅留下微小的创口,无需缝合,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二)精准性
在影像设备的精确引导下,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将治疗器械准确送达肿瘤部位,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肝脏组织,降低手术风险。
四、肝脏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
(一)创口护理
术后穿刺部位需加压包扎,患者应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避免弯曲,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一般术后24小时可拆除包扎,创口较小者无需特殊处理,较大者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五、结语
肝脏介入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肝脏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肝脏介入治疗的技术和设备也在持续创新和完善,未来有望为更多患者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然而,任何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身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相信在医患共同努力下,人类在对抗肝脏肿瘤的道路上必将取得更多突破。
1、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现代健康报”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