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医疗领域中,抗生素耐药性已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抗生素耐药性,指的是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对一种或多种抗微生物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的有效性降低或失效的现象。这一现象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伴随着人类对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逐渐发展而来。自抗生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曾一度被视为对抗感染性疾病的“神奇武器”。青霉素的问世,让无数因感染而生命垂危的患者重获新生,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在与抗生素的“对抗”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细菌等微生物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进化能力,当它们不断接触抗生素时,那些具有耐药基因的个体就会存活下来,并将耐药特性传递给后代。经过长期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对原本有效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对于儿童群体而言,抗生素耐药性带来的影响尤为严重。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袭。当耐药性出现后,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以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为例,过去使用普通的抗生素可能就能迅速控制病情,但如今,由于耐药菌的存在,同样的药物可能效果不佳,病情可能会反复迁延不愈。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感染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引发肺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增加了不必要的儿童死亡率。
由于儿童和新生儿被排除在新疗法选择和数据之外,导致我们对他们使用新抗生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了解不足。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往往只能根据成人的用药经验来推断儿童的用药方案,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风险。而且,缺乏针对儿童的新疗法,使得在面对耐药菌感染时,医生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有限,只能继续使用一些传统的抗生素,进一步加剧了耐药性的发展。 然而,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虽然儿童和新生儿在新疗法选择和数据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将儿童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完全归咎于此。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才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儿童还是成人群体中,不合理的用药行为都普遍存在。在儿科领域,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会影响医生的用药决策,很多家长在孩子生病时希望医生能尽快开出抗生素,认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好得快。而一些医生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或者缺乏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也会轻易地开具抗生素处方。这种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的行为,才是耐药菌产生和传播的根源。儿童使用抗生素的频率高于其他药物,尤其是在儿科中,广谱抗生素、长疗程和静脉注射抗生素的使用促进耐药性发展。
控制儿童抗生素耐药性的几点意见:
(1)不自行给孩子用抗微生物药物,不主动要求医生使用。家长在孩子生病时往往会非常焦虑,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然而,这种焦虑情绪往往会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如自行给孩子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家长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对疾病的诊断和药物的使用并不了解,自行用药不仅可能无法治疗疾病,还会增加耐药菌产生的风险。
(2)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让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家长应该尊重医生的建议,不要主动要求医生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该加强对自己和孩子的健康管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以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3)遵医嘱足疗程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不自行换药或加量。在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后,家长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足疗程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它可以确保感染得到彻底控制,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儿童抗生素耐药性控制的关键就是提高家长的认识,要考虑儿童的身体状态,并且要按照医嘱使用各种药物,尤其是家长不能自己增加或是减少药物剂量。
1、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现代健康报”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