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健康报 > 健康科普
肠道“闹脾气”:教你识别慢性腹泻背后的健康隐患
2025-07-08
作者:胡永华
作者单位: 河北省平泉市医院

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腹泻,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调整饮食或简单用药就能缓解。但如果腹泻持续时间超过4周,变成了“慢性腹泻”,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不仅是肠道在“闹脾气”,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慢性腹泻背后的隐藏风险,学会科学应对。

一、什么是慢性腹泻?别把“小毛病”拖成大问题

慢性腹泻指的是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脓血、黏液,且这种情况持续4周以上 。它和偶尔因吃坏肚子引起的急性腹泻不同,后者通常在数小时到数天内就能恢复,而慢性腹泻会反复纠缠,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损害健康。想象一下,频繁往返厕所打乱日常工作和社交,营养吸收受影响导致身体虚弱、体重下降,长期腹泻还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问题。更关键的是,慢性腹泻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疾病,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二、抽丝剥茧:慢性腹泻背后的“真凶”

(一)肠道疾病作祟

1.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典型代表。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患者会出现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总感觉排便不尽)等症状;克罗恩病可侵犯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位,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还可能伴有肛瘘、口腔溃疡等肠外表现。这两种疾病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长、易复发,需要长期规范治疗。

2.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肠道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对刺激的生理反应过度或出现异常。情绪紧张、饮食不当、腹部受凉都可能诱发,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症状常在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

3. 肠道感染:如果急性肠道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没有彻底治愈,病原体持续在肠道内“捣乱”,就可能转为慢性。例如,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肠道寄生虫(如贾第虫、隐孢子虫)感染等,都会导致长期腹泻。

(二)全身性疾病影响

1.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和血管,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糖尿病性胃肠病”。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或顽固性腹泻,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胃肠道蠕动也随之加快,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来不及充分吸收就被排出体外,从而引起腹泻。患者还常伴有心慌、多汗、手抖、体重减轻等症状。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会累及胃肠道,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此外,治疗这些疾病使用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也可能有腹泻等副作用。

(三)药物与饮食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腹泻副作用,例如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泻药、部分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导致慢性腹泻。此外,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酗酒等,同样会刺激肠道,引发慢性腹泻。

三、科学应对:对症治疗+日常调理

找到病因后,治疗需“对症下药”。感染性腹泻可使用抗感染药物;炎症性肠病需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控制炎症;肠易激综合征则要通过调整饮食、缓解情绪、药物治疗来改善症状。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调理肠道: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减少乳制品摄入(乳糖不耐受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粥。补充益生菌: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功能。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慢性腹泻不是小问题,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当肠道持续“闹脾气”时,不要自行用药或忽视不管,及时就医、查明病因、科学治疗,才能让肠道恢复健康,重拾生活的轻松与活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现代健康报”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特别声明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569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