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健康报 > 健康科普
糖尿病日常护理,这几招超有用!
2025-07-08
作者:曾金园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人民医院

目前,糖尿病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慢性病,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尽管现在还没有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是只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几个超实用的日护理。

1.饮食控制是基础

对于糖尿患者来说,饮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少吃白米、白面包等精细的谷物,多吃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消化和吸收速度很慢,可以使血糖稳定,如果早上用燕麦粥代替白米粥,可以降低早上的血糖波动。其次,要对三餐的热量进行合理的分配,按照早30%,中午40%,晚30%的比例进行饮食,并且要定时定量,防止因为高糖高脂而导致的血糖在短期内飙升。最后,每天要多吃500 g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苦瓜等,苦瓜含有苦瓜皂苷,具有胰岛素的降糖作用。

2.适量运动不可少

运动是全面控制糖尿病的关键,规律运动能够强身健体,改善胰岛素的敏感度,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以运动后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是在休息后可以迅速的恢复。建议一周中强度的有氧锻炼150分钟,可以分为5天,每天30分钟。比如,在晚餐后的一个小时内,去公园散步到30分钟,长期坚持,就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以免运动损伤;在运动期间,为了防止出现低血糖,应随身携带糖果,运动后要注意补水。

3.要重视血糖监测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血糖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糖尿患者来说,应该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决定自己的血糖监控频率。一般而言,处于稳定状态的患者,一周可检测1-2天,即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但对于新诊断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或者是在调整用药的患者,要注意监测的频率,可一天监测4-7次,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觉前等。通过血糖监控,患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4.药物治疗遵医嘱

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口服降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磺脲类一般建议在餐前30分钟口服,双胍类可以在餐中或餐后服用。同时,在注射部位、注射时间和注射剂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等情况。如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问题,应立即就医。例如,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早期,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一定要及时告诉医生,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或者改变剂型。

5.足部保健

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易引发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血液循环不畅,足部受伤后愈合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糖尿病足甚至面临截肢风险,因此足部护理至关重要。患者可每日用 37-40 度温水洗脚,擦干趾间水分,日常留意足部有无破损、水泡等异常,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要选择宽松透气的鞋子,避免高跟鞋或紧鞋,袜子则以棉质、柔软为佳,不穿有松紧带的款式。

6.情绪调整有助康复

糖尿病需长期管控,患病期间,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干扰激素分泌,致使血糖波动。因而,保持良好心态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患者可通过与亲友沟通、参与互助小组、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还可进行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练习,缓解焦虑,维持身心平衡。日常护理涵盖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足部护理及情绪调节,各环节相互关联。全方位护理利于患者稳定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7.小结语

糖尿病护理是个全面且持续的过程,包含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足部护理及情绪调节等,各环节相辅相成。全面落实护理措施,形成闭环管理,能助患者有效控糖,减少血糖波动,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现代健康报”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特别声明联系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569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