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对其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未来的人生轨迹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家长、教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正确认知,经常将情绪问题简单归咎为“青春期叛逆”或“性格问题”,也容易因此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接下来,就从家庭、学校两个维度,为大家介绍一下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分享一些识别与防治知识,希望为守护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有所助益。
一、对于精神心理问题,早期识别是关键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比较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有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对立违抗障碍等行为障碍、发育障碍以及饮食障碍,患儿常有以下表现:
情绪变化:持续两周以上表现出情绪低落、易怒或是过度焦虑情况。
行为异常: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多动冲动等情况,甚至出现攻击性或自伤行为。
社交退缩:表现有回避社交活动情况,与同龄人的交往比较困难。
身体症状:会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等躯体不适症状,睡眠或食欲也可能出现改变。
学业下滑:儿童青少年学习成绩突然下降,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需要家长和教师特别注意的是,儿童在表达心理困扰的方式上与成人不同,年幼的儿童可能会通过身体不适或行为问题表现出来,而青少年常会表现为叛逆、冒险等行为,或是表现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二、做好家庭防护——构建儿童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1.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家庭方面,从婴儿期开始就要及时响应孩子的需求,给予稳定的关爱与支持,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与抗压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实施积极的教养方式
家长不能采用过度控制或过度保护的“直升机式育儿”方式,也不能忽视或严厉惩罚,可以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为孩子设定合理规则,并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开放式的沟通模式。
3.营造情绪友好的家庭环境
可以在家中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养成“情绪时间”习惯,并鼓励家庭成员们要积极表达感受。如果孩子出现了负面情绪,不要简单答复,或是一味的否定,不要说“这有什么好哭的”等语言,正确的做法是要帮助孩子识别与接纳情绪。
4.家长自我关怀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孩子有直接影响,家长们还要关注自身压力管理,不要将工作压力或婚姻冲突转嫁给孩子,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心理咨询帮助。
三、学校干预——构建支持性学习环境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程,教授孩子正确的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方法与人际交往技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互动方式,让其日常学习更加生动、形象。
2.建立多层级支持系统
一级预防: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二级干预:针对高风险群体,要进行早期识别与小组辅导。
三级干预:对于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其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法。
3.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培训
培训教师应注意识别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并要学习基本的心理辅导技巧,可以设立教师-心理咨询师协作机制,为教师提供专业性的支持帮助。
4.创建包容的校园文化
坚决反对校园欺凌,培养同伴支持意识,可以通过同伴辅导项目,来培养学生间的互助意识,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业调整及支持。
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帮助
当孩子的问题持续超过两周时,对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有显著影响时,可考虑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如向学校心理咨询师咨询,到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就医,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的帮助,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此,就让我们携手构建一个更加理解、包容和支持的环境吧,让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都能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1、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现代健康报”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